黃帝問於岐伯曰:凡刺之道,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,絡脈之所別處,五俞之所留,六腑之所與合,四時之所出入,五臟之所溜處,闊數之度,淺深之狀,高下所至。願聞其解。 岐伯曰:請言其次也。 肺出於少商,少商者,手大指端內側也,為井木;溜於魚際,魚際者,手魚也,為滎;注於太淵,太淵,魚後一寸陷者中也,為俞;行於經渠,經渠,寸口中也,動而不居為經;入於尺澤,尺澤,肘中之動脈也,為合,手太陰經也。 心出於中衝,中衝,手中指之端也,為井木;流於勞宮,勞宮,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,為滎;注於大陵,大陵,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,為俞;行於間使,間使之道,兩筋之間,三寸之中也,有過則至,無過則止,為經;入於曲澤,曲澤,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,屈而得之,為合,手少陰 經 也。 肝出於大敦,大敦者,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,為井木;溜於行間,行間,足大趾間也,為滎;注於太衝,太衝,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,為俞;行於中封,中封,內踝之前一寸半,陷者之中,使逆則宛,使和則通,搖足而得之,為經;入於曲泉,曲泉,輔骨之下,大筋之上也,屈膝而得之,為合,足厥陰 經 也。 脾出於隱白,隱白者,足大趾之端內側也,為井木;溜於大都,大都,本節之後,下陷者之中也,為滎;注於太白,太白,腕骨之下也,為俞;行於商丘,商丘,內踝之下,陷者之中也,為經;入於陰之陵泉,陰之陵泉,輔骨之下,陷者之中也,伸而得之,為合,足太陰 經 也。 腎出於湧泉,湧泉者,足心也,為井木;溜於然谷,然谷,然骨之下者也,為滎;注於太谿,太谿,內踝之後,跟骨之上,陷中者也,為俞;行於復溜,复溜,上內踝二寸,動而不休,為經;入於陰谷,陰谷,輔骨之後,大筋之下,小筋之上也,按之應手,屈膝而得之,為合,足少陰經也。 膀胱出於至陰,至陰者,足小趾之端也,為井金;溜於通谷,通谷,本節之前外側也,為滎;注於束骨,束骨,本節之後,陷者中也,為俞;過於京骨,京骨,足外側大骨之下,為原;行於崑崙,崑崙,在外踝之後,跟骨之上,為經;入於委中,委中,膕中央,為合,委而取之,足太陽 經 也。 膽出於竅陰,竅陰者,足小趾次趾之端也,為井金;溜於俠溪,俠溪,足小趾次趾之間也,為滎;注於臨泣,臨泣,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,為俞;過於丘墟,丘墟,外踝之前下,陷者中也,為原;行於陽輔,陽輔,外踝之上,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,為經;入於陽之陵泉,陽之陵泉,在膝外陷者中也,為合,伸而得之,足少陽經也。 胃出於厲兌,厲兌者,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,為井金;溜於內庭,內庭,次趾外間也,為滎;注於陷谷,陷穀者,上中趾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,為俞;過於衝陽,衝陽,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,為原,搖足而得之;行於解溪,解溪,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,為經;入於下陵,下陵,膝下三寸,胻骨外三里也,為合;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,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。大腸屬上,小腸屬下,足陽明胃脈也;大腸、小腸,皆屬於胃。是足陽也。 三焦者,上合手少陽,出於關衝,關衝者,手小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;溜於液門,液門,小指次指之間也,為滎;注於中渚,中渚,本節之後陷者中也,為俞;過於陽池,陽池,在腕上陷者之中也,為原;行於支溝,支溝,上腕三寸,兩骨之間陷者中也,為經;入於天井,天井,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,為合,屈肘而得之。三焦下腧,在於足大趾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,名曰委陽,是太陽絡也,手少陽經也。三焦者,足少陽、太陰之所將,太陽之別也,上踝五寸,別入貫腨腸,出於委陽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,遺溺則補之,閉癃則瀉之。 小腸者,上合手太陽,出於少澤,少澤,小指之端也,為井金;溜於前谷,前谷,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,為滎;注於後溪,後溪者,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,為俞;過於腕骨,腕骨,在手外側腕骨之前,為原;行於陽谷,陽谷,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,為經;入於小海,小海,在肘內大骨之外,去端半寸陷者中也,伸臂而得之,為合,手太陽經也。 大腸上合手陽明,出於商陽,商陽,大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;溜於本節之前二間,為滎;注於本節之後三間,為俞;過於合谷,合谷,在大指岐骨之間,為原;行於陽溪,陽溪,在兩筋間陷者中也,為經;入於曲池,在肘外輔骨陷者中,屈臂而得之,為合,手陽明 經 也。 是謂五臟六腑之俞,五五二十五俞,六六三十六俞也。六腑皆出足之三陽,上合於手者也。 缺盆之中,任脈也,名曰天突。一次 脈 ,任脈側之動脈,足陽明也,名曰人迎;二次脈,手陽明也,名曰扶突;三次脈,手太陽也,名曰天窗;四次脈,足少陽也,名曰天容;五次脈,手少陽也,名曰天牖;六次脈,足太陽也,名曰天柱;七次脈,頸 中央之脈,督脈也,名曰風府。腋內動脈,手太陰也,名曰天府。腋下三寸,手心主也,名曰天池。 刺上關者,呿不能欠。刺下關者,欠不能呿。刺犢鼻者,屈不能伸。刺兩關者,伸不能屈。 足陽明,俠喉之動脈也,其俞在膺中。手陽明,次在其俞外,不至曲頰一寸。手太陽當曲頰。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。手少陽出耳後,上加完骨之上。足太陽俠項大筋之中,髮際。 陰尺動脈在五里,五俞之禁也。 肺合大腸,大腸者,傳道 之腑 。心合小腸,小腸者,受盛之腑 。肝合膽,膽者,中精之腑 。脾合胃,胃者,五穀之腑 。腎合膀胱,膀胱者,津液之腑 也。少陽屬腎,腎上連肺,故將兩臓。三焦者,中瀆之腑 也,水道出焉,屬膀胱,是孤之腑也。是六腑之所與合者。 春取絡脈,諸滎、大經、分肉之間,甚者深取之,間者淺取之。夏取諸俞、孫絡、肌肉、皮膚之上。秋取諸合,餘如春法。冬取諸井、諸俞之分,欲深而留之。此四時之序,氣之所處,病之所舍,臓之所宜。轉筋者,立而取之,可令遂已。痿厥者,張而刺之,可令立快也。 % F$ s) {2 v+ o) k. o& h! j' J4 `
) U6 K0 O, P+ d; E/ j) u* l3 j" R
黃帝向岐伯問道:凡是運用針刺的法則,必須先精通十二經絡的起點和終點,絡脈別出的地方,五輸穴留止的部位,六腑與經絡的相合關係,四季氣候對經氣出入的影響,五臟之氣流行灌注的穴位,以及經絡的寬窄程度、淺深情況,上至頭面、下至足脛的對應關係。我想听聽你對這些問題的講解。 岐伯說:請讓我按次序講解一下吧。 肺經的脈氣出於少商穴,少商穴位於大指端的內側,稱之為井木;脈氣由此流向魚際穴,魚際在手掌如魚腹的赤白肉際處之後,稱之為滎;脈氣由此註入太淵穴,太淵位於魚際穴後一寸陷者之中,稱之為輸;脈氣由此通過經渠穴,經渠在寸口之陷中,動而不止,稱之為經;脈氣由此入歸於尺澤穴,尺澤即肘中的動脈,稱之為合,這就是手太陰肺經所屬的五輸穴。 心經的脈氣出於中衝穴,中衝位於手中指之端,稱之為井木;脈氣由此流入勞宮穴,勞宮在掌中央中指本節的內間,稱之為滎;脈氣由此註入大陵穴,大陵在掌後兩骨之間陷中,稱之為輸;脈氣由此通過間使穴,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之間陷中,如果此脈有病就會有反應,無病脈氣就很平靜,稱之為經;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澤穴,曲澤在肘內側陷中,屈肘即可得穴,稱之為合,這是手少陰心經 但所列的五輸穴後世歸為手厥陰心包經,反映了早期經絡學說為十一脈的情況 所屬的五輸穴。 肝經的脈氣出於大敦穴,大敦位於足大趾的外側和毛際中間,稱之為井木;脈氣由此流於行間穴,行間在足大趾、次指間動脈陷中,稱之為滎;脈氣由此註入太衝穴,太沖在行間穴上二寸陷中,稱之為輸;脈氣由此通過中封穴,中封在內踝之前一寸陷中,該穴針刺時,逆則脈氣會阻塞;和則脈氣通暢,伸足即可得穴,稱之為經;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泉穴,曲泉在膝內輔骨之下,大筋上小筋下,屈膝可得穴,稱之為合,這是足厥陰肝經所屬的五輸穴。 脾經的脈氣出於隱白穴,隱白位於足大趾端的內側,稱之為井木;脈氣由此流到大都穴,大都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陷中,稱之為滎;脈氣由此註入太白穴,太白在足內側腕骨之下,稱之為輸;脈氣由此通過商丘穴,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,稱之為經;脈氣由此入歸於陰陵泉,陰陵泉在膝內側輔骨下陷中,伸足即可得穴,稱之為合,這是足太陰脾經所屬的五輸穴。 腎經的脈氣出於湧泉穴,湧泉位於足心,稱之為井木;脈氣由此流於然谷,然谷在足內踝前大骨陷中,稱之為滎;脈氣由此註入太谿穴,太谿在足內踝後,跟骨之上陷中,稱之為輸;脈氣由此行於復留穴,复留在足內踝上二寸,有動脈跳動不止,稱之為經;脈氣由此入歸於陰谷穴,陰谷在膝內側輔骨之後大筋之上,小筋之下,按之動脈應手,屈膝即可在膕橫紋內側端二筋之間得穴,稱之為合,這是足少陰腎經所屬的五輸穴。 膀胱的脈氣出於至陰穴,至陰在足小趾的外側,稱之為井金;脈氣由此流於通谷穴,通谷在足小趾外側本節之前陷中,稱之為滎;脈氣由此註入束骨穴,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,稱之為輸;脈氣由於通過京骨穴,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,稱之為原;脈氣由此行於崑崙穴,崑崙在足外踝之後、跟骨之上的陷中,稱之為經;脈氣由此入歸於委中穴,委中在膝膕後橫紋中央,可屈而得穴,稱之為合,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。 膽經的脈氣出於竅陰穴,竅陰在足第四指尖端的外側,稱之為井金,脈氣由此流於俠溪穴,俠溪在足小趾、次趾歧骨間,稱之為滎,脈氣由此貫注於臨泣穴,臨泣在俠溪上行一寸半陷凹處,稱之為輸,脈氣由此過於丘墟穴,丘墟在足外踝前面陷中,稱之為原;脈氣由此行於陽輔穴,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絕骨之端,稱之為經;脈氣由此入歸於陽陵泉穴,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輔骨的陷中處,伸足即可得穴,這是足少陽膽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。 胃經的脈氣出於厲兌穴,厲兌在足第二趾尖端的外側,稱之為井金;脈氣由此流於內庭穴,內庭在足第二趾的外間本節陷中,稱之為滎;脈氣由此註入陷谷穴,陷谷在中趾內間內庭上二寸陷凹中,稱之為輸;脈氣由此過於衝陽穴,衝陽在腳麵上五寸骨間動脈應手處,搖足取穴,稱之為原;脈氣由此行於解溪穴,解溪在衝陽上一寸半腳麵關節上陷中,稱之為經,脈氣由此入歸於下陵穴,下陵即膝下三寸脛骨外緣的三里穴,稱之為合;從三里下行三寸,是巨虛上廉,再下行三寸,是巨虛下廉。大腸屬於上廉,小腸屬於下廉,都是與足陽明胃經相關的,同屬於胃經。以上是足陽明胃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。 三焦的脈氣運行,上與手少陽經相合,出於關衝穴;關沖在小指側無名指之端,稱之為井金;脈氣由此流於液門穴,液門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,稱之為滎;脈氣由此註入中渚穴,中渚在小指與無名指本節後兩骨間陷中,稱之為輸;脈氣過於陽池穴,陽池在手腕上橫紋陷中,稱之為原;脈氣由此行於支溝穴,支溝在腕上三寸兩骨之間陷中,稱之為經;脈氣由此入歸於天井穴,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,屈肘可以得穴,稱之為合。三焦經的脈氣,另通於足部的下腧穴 即下合穴 ,在足太陽膀胱經之前,足少陽膽經之後,上行出於膕中外側,叫做委陽穴。委陽是足太陽膀胱經別行之絡。以上腧穴是手少陽三焦經脈氣所發。三焦經的脈氣,與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陰脾經兩經相互聯繫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,它的脈氣,由踝上五寸入貫於腿肚,出於委陽穴,併入足太陽膀胱經的正脈,入絡膀胱,以約束下焦。三焦經的實症,會出現小便不通暢的閉癃病;三焦經的虛症,會發生小便失禁的遺溺病。治療之時,遺溺病當用補法,閉癃病當用瀉法。 小腸的脈氣運行,上合於手太陽經,出於少澤穴,少澤在手小指尖端的外側,稱之為井金;脈氣由此流於前谷穴,前谷在手外側小指本節前陷中,稱之為滎;脈氣由此註於後溪穴,後溪在手外側小指本節後陷中,稱之為輸;脈氣由此過於腕骨穴,腕骨穴在手外側腕骨之前陷中,稱之為原;脈氣由此行於陽谷穴,陽谷在手外側腕中,銳骨下陷中,稱之為經;脈氣由此入歸於小海穴,小海在肘外側大骨的外緣陷中,離肘尖半寸處,伸臂屈肘向頭取之,稱之為合,這就是手太陽小腸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的情況。 大腸的脈氣運行,上合於手陽明經,脈氣出於商陽穴,商陽在手大指食指尖端的內側,稱之為井金;脈氣由此流於食指內側本節前的二間穴,稱之為滎;脈氣由此註於食指本節後面陷中的三間穴,稱之為輸;脈氣由此過於合谷穴,合谷在手大拇指和食指的歧骨中間,稱之為原;脈氣由此行於陽溪穴,陽溪在手腕上兩筋中間的陷凹中,稱之為經;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池穴,曲池在肘外輔骨橫紋頭陷中,屈肘橫肱取之,稱之為合,這就是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。 以上所說的是五臟六腑的腧穴,五臟各有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五個腧穴,五五共二十五個腧穴;六腑各多一個原穴,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。六腑的脈氣都出於足太陽、足陽明、足少陽,上與手之三陽經相合。 在左右缺盆之間的正中線 ,是任脈的天突穴。次於第一行,而近任脈之側的動脈應手處,是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。次於第二行,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叫做扶突穴。次於第三行,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天窗穴。次於第四行,是屬於足少陽膽經 的天容穴。次於第五行,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天牖穴。次於第六行,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。次於第七行,居於項之中央,屬於督脈,叫做風府穴。腋下動脈,是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天府穴。腋下三寸,是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天池穴。 針刺上關穴,要張口而不能合口;針刺下關穴,要合口而不能張口。針刺犢鼻穴,要屈足而不能伸足;針刺內關、外關,要伸手而不能彎屈。 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位於挾結喉兩旁的動脈應手處,脈氣下行於胸膺。手陽明大腸經的扶突穴,在足陽胃明經動脈人迎穴之外,不到曲頰穴 ,離曲頰一寸之處。手太陽經的天窗穴,則正當曲頰之下,扶突後一寸。足少陽經的天沖穴,在曲頰之後,耳朵之下。手少陽經的天牖穴在耳後,其上有足少陽膽經的完骨穴。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,挾項後在大筋外側陷中的髮際處。 手太陰肺經尺澤穴上三寸有動脈之處,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五里穴,誤刺該穴,會使五輸穴所內行的髒氣衰竭,所以是一個禁用針刺的穴位。 肺和大腸相配合,大腸是轉送糟粕的器官。心和小腸相配合,小腸是受盛食物的器官。肝和膽相配合,膽是清淨的器官。脾和胃相配合,胃是受納水穀的器官。腎和膀胱相配合,膀胱是水液所聚的器官。足少陰腎經隸屬於腎,它的經脈上與肺連,所以腎經之脈氣行於膀胱和肺兩臟。三焦是中瀆的器官,可疏調水道,下通膀胱,無臟與之匹配,是一個孤獨的腑。以上是六腑與五臟配合的關係。 春天針刺時,應取淺表部位的絡脈,和十二經的滎穴以及大筋和肌肉的間隙,比較嚴重的病要深刺,輕的要淺刺。夏天針刺時,要取十二經的輸穴以及肌肉、皮膚之上的淺表部位。秋天針刺時,應取十二經的合穴,深刺或淺刺與春天針刺的方法一樣。冬天針刺時,應取十二經的井穴和臟腑的背俞穴,要深刺並且留針。這是四時氣候的溫熱涼寒的次序,脈氣所聚的處所,病疾發生的部位,針刺最為適宜的地方。如果遇到轉筋的病症,令患者站立穩定,刺其當取的腧穴,就可使筋伸縮自如。如果遇到四肢偏廢的痿厥病人,令患者仰臥,四肢伸開,進行針刺,就可使氣血通暢。
$ m5 F' H/ f: X: X# X9 A: I% O參考資料: & F) H% l3 C7 ~
! ~* P4 N3 c7 ^ E: i B
|